?明代瓊州東岸進士林震?身在仕途詩故鄉
林震畫像。 林堅 提供
??诮瓥|櫓梧村千年林家古宅正面。陳祥勇 攝
櫓梧村林家古宅庭院。 陳祥勇 攝
櫓梧村新修的林震故居。 陳祥勇 攝
十七歲就考中舉人,二十七歲再登進士榜,在四川按察副使任上致仕……明代萬歷年間從瓊州府城東岸櫓梧村走出去的林震,不論是科舉之路,還是仕途經歷,都是那般平順,平順得仿佛一生波瀾不驚。
透過林震傳世不多的文字,尤其是一些詩歌,還是能夠窺見這位在晚明宦海泛舟的瓊州先賢對家鄉的拳拳思念之情。
與許子偉同時考中進士
林氏家譜資料顯示,林震生于1559年,萬歷四年(1576年),他在丙子科廣東鄉試中考中舉人;10年后,林震第四次赴京參加會試,考中丙戌科進士,登唐文獻榜第239名,瓊州府奉旨在府城城隍廟左邊為他建造了“進士坊”。
那一年,與林震一起考中進士的瓊州人士還有許子偉(1555—1613)。許子偉是海瑞的得意門生,他考中進士的第二年,也就是1587年,海瑞病故于南京,許子偉領旨為其治喪。
登進士第后,林震先在刑部觀政,后來在南京戶部、吏部當郎中,一路升遷,后來出京任廣西布政使司參議、四川按察使司副使……
據《明實錄》記載,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二月,“升南京吏部郎中林震為廣東右參議……”萬歷二十四(1596年)年十月,“升廣西參議林震四川副使,分巡川北”。
林震理政廉明,愛民如子。有一年四川發大洪水,他棄轎步行前往災區巡查,把救災糧及時送到災民手中。當地災民深受感動,送他一把清官傘,所到之處災民跪拜迎送,場面甚為感人,同僚見了,借古詩贊譽他:“樂之君子,民之父母者也?!?/p>
宦游之余,林震寄情山水,關注民生,傳世作品雖然不多,然而文字所表露的內心的細膩、悲憫,躍然紙上,值得細細品味。
清代康熙《萬州志》輯錄了林震吟詠東山嶺華封巖的一首七律:“騎鶴仙翁去不還,空留禪榻隱重關。九天人在虛無里,三祝聲疑杳靄間。月冷霓裳窺樹色,嵐深蝸篆雜苔斑。坐臨盤石耽清賞,耕鑿何須更買山?!?/p>
而他的五言古詩《曬蜆》,畫面感極強,頗有煙火氣,也是林震個人生活態度的真實表達:“端居室如蝸,恥為蠻觸奮。飲啖僅充腸,百珍非所問。溪叟前致詞,火食雖古訓。而我山野人,別作一風韻。蜆蛤曬可供,烹飪味相似。無勞釜鬵溉,只取炎陽蘊。生涵熟之理,日即火之運。制物各有宜,達生在隨分?!?/p>
與提學姚履素唱和往來
“一臂高擎海上洲,褰帷入是采真游。欲排瘴靄攄長策,為挽天河洗末流。吾道有盟歸掌握,皇圖何地不中州。時清宜獻平蠻頌,南顧應紓萬里愁?!绷终鸬倪@首七律《和姚道尊五指山詩》,顯然是一篇文人之間的往來唱和之作,但詩人的愛鄉之情溢于字里行間,尤其是家鄉的一次民間騷亂平息之后,羈旅在外的自己,心里的愁煩終于得以紓解。
畢竟,林震的家鄉毗鄰瓊州海峽和南渡江下游,歷史上多次遭到海盜、倭寇的燒殺擄掠,并不總是太平。例如,鄉賢海瑞的一位女婿叫周維城,櫓梧村附近大周村人,為母親守孝期間,海賊劫掠其家后,還想持刀砍棺,周維城極力抵抗護棺,被劫匪殺害,此事鄉人皆知,雖然官府獲悉后對周維城加以旌表,但在當地人心里已留下陰影,宦游在外的林震聽到瓊州有動蕩,自然也會牽腸掛肚。
林震詩題中的“姚道尊”,據查為姚履素,浙江仁和人,萬歷二十九年辛丑科(1601年)進士,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上任廣東按察副使兼提學道。無獨有偶,他們的官職都是“按察副使”,應是關系不錯的同僚。順便一提,姚履素在廣東任職時,曾在海瑞逝世后,上疏為其族人奏請蔭庇事宜,以獲得家族名譽和生活保障方面的好處。
說到吟詠五指山的詩歌,自大學士丘濬濫觴之后,明清兩代有不少文人與官員紛紛和詩,僅《定安古詩》就收錄13首之多,作者中有狀元焦弘、禮部尚書王弘誨(1542—1615)、刑部尚書王世貞、禮部郎中湯顯祖、臨高舉人王佐和瓊山進士夏昇等人。
丘濬的《五指山》原詩為:“五峰如指翠相連,撐起炎荒半壁天。夜盥銀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煙。雨余玉筍空中現,月出明珠掌上懸。豈是巨靈伸一臂,遙從海外數中原?!逼漤嵞_“天”“煙”“懸”“原”四字,焦弘等人的和詩一直沿用,譬如王弘誨的第一首和詩:“地盡南溟氣復連,五峰如指勢擎天。浴光應捧咸池日,染翠疑探太乙煙?,帊u露分仙掌湛,寶輪花傍佛支懸。寰中諸岳紛羅立,誰向鴻濛握化原?!辈坏?,還根本就是同字。
然而,古人和詩也有變通的,姚履素就率先換了韻腳:“遙看一臂出滄州,誰向天門汗漫游?承露昊空青煒合,翻云絕巘翠花流。域中耐可雄三島,海內何疑更九州。屈指珠崖幾千歲,蠻煙未靖使臣愁?!?/p>
王弘誨的第二首和詩,也用了與姚履素一樣的同字韻腳。不過,湯顯祖的和詩比較與眾不同,韻腳相同,但字眼不同,而且和的是一首五言排律。
回到林震的和詩,可知姚履素當年一籌莫展的困境,已經不再是問題了。
參與尚友書院講學大會
“平時與王尚書弘誨、許給諫子偉為道義交,常時論學?!薄朵槟显娺x》對林震與本島鄉賢的交往略有記載,“尚書建尚友書院,落成,大會諸生,講明心性、省察、慎獨之學。震在學會,亦發明程朱學說?!?/p>
萬歷二十年,即1592年,南京禮部尚書任滿后,王弘誨請旨回鄉休假。許子偉的《尚友書院記》寫到,萬歷癸巳年(1593年)冬天,王弘誨在定安縣學倡建“尚友書院”(遺址在今定安中學校園內),得到了縣令姚志崇等人的響應和支持,第二年春天便落成,投入使用。
林震當時也寫了一篇《尚友書院記》,文中提到王弘誨運籌帷幄,為書院的可持續運轉解決經費來源問題:“……每年出龍茶、田租、市稅,為金二十,充會中費。適有疆事,郡中括市租充軍興,每舉會僅稱補葺。至是增入田租以足前額,經理周悉,制為畫一之規,可世世保守,令勿失……”
另據宣統《定安縣志》記載,尚友書院建成后,王弘誨專門撰寫了《尚友書院約言》,勉勵學生們勤于躬行,主張“德業學業合而為一”,回歸理學正宗,倡導心性之學,一時之間吸引了不少儒生和文人慕名而來。當時的王弘誨對家鄉文化教育事業極其上心,凡是力所能及的,沒有不親力親為的。在尚友書院創立的第二年,即1595年,文昌縣令賀沚也和當地士紳捐建了一座“玉陽書院”,并邀請王弘誨和許子偉等文教界名流前去講學。然而,這樣的美好時刻總是很短暫,不久,王弘誨便接到圣旨,重新出任南京禮部尚書,否則不知道會留下多少文化佳話。
林震是否也參加了玉陽書院的講學聚會,尚未有確鑿的文獻加以佐證。但可以想見,林震也是一位勤于筆耕的讀書人,他在尚友書院講學會上發表了個人對程朱理學的理解,并形成了文集??上У氖?,林震的遺集后來散佚,不知所蹤,僅存序、記、詩數首,其中詩歌9首,被收錄在《溟南詩選》中,可謂吉光片羽。希冀在互聯網信息通聯日漸發達的今天,林震的更多文字能被意外發現。
“遙憶園林好,居然愜素心。論文耽舊癖,啜茗滌煩襟。一檻看魚曲,千松系馬深。夜來干象緯,奇絕此登臨?!绷终鸬倪@首五律《和云龍雅詠詩》,超然物外,向內求索,頗具“格物致知”的生命體悟。
1624年,林震逝于家鄉櫓梧村,享年64歲,他是唐代末年至五代十國期間渡瓊的瓊山知縣林裕的二十二世孫。櫓梧村后來更名為仲愷村,現歸??谑薪瓥|新區管轄,迄今已有千年之久。